有時候日子走得太快,忘了問自己: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?
也許不是我們不想改變,只是太習慣跟著節奏走,慢慢就忘了為自己停下來。
這篇文章,整理了這幾年累積的一些想法,關於停下來、重新問問自己。那就開始吧:)
否定,是一種保護色
你可能也參加過這樣的聚會,一群人輪流講生活有多苦:有人抱怨老闆無能,說每次加班到深夜卻白忙一場;有人苦笑提起薪水五年沒調漲,買杯咖啡都得精打細算;也有人半開玩笑地罵著台灣是鬼島,乾脆躺平別再努力。這時你如果突然說「其實我最近開始做一些小改變」、「我好像找到了想做的事」,空氣會突然靜了一秒。
不是你講錯了什麼,而是你打破了一個保護機制,我們靠著抱怨的語言連結彼此,那是一種大家都懂的默契。 你說出不一樣的話,反而會讓人不知道該怎麼接下去。這不是誰的錯。而是那種「願意相信」的語言,在很多人生命裡太久沒出現過了。他們會懷疑你是不是太天真、是不是看不清現實。那是一種自我保護,寧可保留一點距離,好讓自己不那麼容易受傷。
很多人為了不思考,願意做任何事
思考並不輕鬆,尤其是在一個步調快、壓力大的生活裡。當每天都為了生活奔波,還要抽出力氣去問「我到底想要什麼」,本身就不是件簡單的事。 所以有些人寧可讓行程排滿,也不願留一點空白給自己;寧可滑手機到凌晨,也不想面對那一刻的寂靜。那不只是逃避,而是一種求生方式。
但當逃避成了習慣,生活會慢慢失去可以質疑和轉彎的空間。對真正想要的人生失去感覺,也對改變失去信心。久而久之,人只剩下隨波逐流,在無意識中,一步步離自己原本想成為的模樣越來越遠。最可怕的是,到那時可能連想改變的力氣,也一點一滴的消磨殆盡了。
給思考留一點空間
有時候,我們需要提醒自己:思考需要空間,而不是等到走到極限才來反問自己。 我們不一定每天都要深刻地自省,但在日常裡,如果能留一點餘裕,建立起反思節奏,像是早晨醒來問問自己今天想怎麼開始,或是夜裡靜下來盤點今天的情緒,就能避免自己落入那種「不思考也無所謂」的麻木狀態。
我們也可以多留意那些願意在對的時機,提醒我們「還可以多想一點」的長輩、朋友。 他們可能會分享自己的觀點、或是做給你看,讓你慢慢打開視野,你會突然發現:原來事情也可以這樣想。當然,如果有一天你有餘力,也可以成為這樣的人,分享自己曾經怎麼去想、怎麼去做的經驗。這樣的陪伴,看起來微小,卻可能就是轉念的起點。
思考,是為了靠近自己和他人
思考,是為了聽見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,也是為了在理解自己之後,更懂得靠近他人。
你會發現,越能慢下來思考的人,越不會輕易否定他人;因為每個人的狀態都不一樣,每條路都有它的難處。
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(Jean-Paul Sartre)曾說過:「人是被判決自由的。」 我們沒辦法逃避選擇的責任,就算選擇什麼都不做,那也是一種選擇——只是交出了選擇的主動權。
當我們願意為自己的方向負責,不管那條路多漫長、多冷門,那本身就是一種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,同時也是一種對生活持續用心的堅持;而當每個人都願意在自己的路上負責、用心,也會在無形之中,為彼此點亮前方的路,一起走得更遠。
延伸閱讀
思考生活節奏與方向感的建議書單,前面兩本比較通俗易懂,後面兩本是專業著作:
《被討厭的勇氣》|岸見一郎、古賀史健
《當下的力量》|艾克哈特・托勒
《存在與虛無》|讓-保羅・沙特(Jean-Paul Sartre)
《倦怠社會》|韓炳哲(Byung-Chul Han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