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,會寫程式是件很了不起的事;一行優美的程式碼,能贏得無數人的崇拜。
現在,AI 一伸手,就能幫你補完一半。
未來,我們還需要自己敲鍵盤嗎?
在 AI 時代,軟體工程師的角色正悄悄改寫中......
那我們就開始吧!
從招募市場的角度:AI 工具正在重構軟體職場
AI 會取代軟體工程師嗎?如果最近大家有在關注招募市場,應該不難發現軟體職場的轉變正在發生。根據 The Wall Street Journal、TechNews 等趨勢媒體報導,AI 工具如 Copilot、GPT-4 ,已經能有效率地生成可應用於產品的程式碼,但仍然有一些限制。先受到影響的,是初階軟體開發的求職者:
美國軟體工程師的純開發職缺比 2022 年 3 月驟減 67%。
初階開發職缺減少,企業更重視能管理 AI 工具、具有系統設計與需求分析能力的中高階工程師。
有 AI 技能的人才(LLM fine-tuning、LLM 模型設計)持續搶手,仍可維持高薪資。
AI + 軟技能(如溝通、批判思考)成為未來工程師的必備條件。
企業導入 AI 工具後,開發速度提高 30%~40%。
這些變化背後,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企業對開發人才的期待,正從單純的技術執行者,轉向更具整體思考與落地能力的角色。像雲原生、資料工程、AI/ML、資安這些領域,反而持續升溫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這場變化,除了因為 AI 工具快速挑戰基礎工程外,也與疫情後的經濟調整與聯準會緊縮升息有關,間接推動了企業更加聚焦於「效率導向」、「價值密集」的方向轉變。未來真正需要的關鍵能力,不在於「寫了多少行程式碼」,而是能否清楚闡述問題、設計穩健架構、引導系統發展方向。
從歷史的角度:開發者角色在不斷轉型
如果回頭看過去幾十年軟體產業的發展,我們會發現其實軟體工程師這個角色,一直都在典範轉移的浪潮中:
1980s~1990s:個人電腦普及與 Client-Server 架構興起,推動軟體需求快速成長。
2007~2015:Mobile App 時代崛起,行動裝置與 App 開發成為主流。
2010~2023:雲端、大數據、物聯網技術蓬勃發展,開發領域持續擴展。
2022~至今:AI-Native 時代開始,生成式 AI 與自動化成為新常態。
早期的開發者,能寫出一個選單功能就足夠;但到了今天,光是會寫基本功能早已不具競爭力;開發者必須理解用戶行為、考量系統彈性、對齊商業目標,並能在產品策略制定中發揮影響力。這不只是市場的要求,更是競爭激烈的科技業中,持續成長站穩一席之地的必要條件。
面對 AI-Native 時代,我們必須主動改變自己的視角與責任範圍,從單點技能轉向整體系統思維,才能在未來持續創造價值。
從 AlphaGo 看未來:與 AI 合作,而不是對抗
2016 年,AlphaGo 擊敗李世乭,震撼了全世界。
這場圍棋界的大事件,不只是人工智慧的一次突破,也是我們理解 AI 如何影響其他領域的重要錨定參考。
- 第一場: AlphaGo 擊敗李世乭(人機 vs 純人類)。 2016 年,AlphaGo 在五局賽中以 4 勝 1 敗擊敗李世乭。李世乭在第四局中,以著名的「神之一手」第 78 手成功擊敗 AI,展現了人類直覺與創造力。不過從整體來看,經過人類棋譜訓練的 AlphaGo,已經在多數局勢上展現出超越人類的整體實力。
- 第二場: AlphaGo Zero 擊敗 AlphaGo(純機器 vs 人機)。 2017 年,DeepMind 推出完全自我對弈學習、沒看過人類棋譜的 AlphaGo Zero,僅用 40 天就以 100 比 0 壓倒性成績擊敗了曾戰勝李世乭的 AlphaGo。曾經被視為威脅的 AlphaGo,在面對純機器 AlphaGo Zero 時,也無力抵抗。
- 之後的故事: 2017 年,中國圍棋冠軍柯潔與 AlphaGo 對戰三局,以 0 比 3 落敗。但柯潔並未氣餒,從與 AI 的對局中深化理解,並在後續的人類賽事中創下連續 22 場勝利的紀錄。這證明 AI 不只是威脅,更是推動人類專業技能進化的力量。
正如圍棋世界的經驗,與 AI 的互動不是終點,而是新的起點。對軟體工程師而言,也該學會與 AI 搭檔,把重複性高、模式固定的工作交給它,把腦力與創造力投入到更值得深思的領域。這樣的轉變,將會是未來職涯生存與成長的關鍵。
每個人都是程式設計師,這就是 AI 的奇蹟
技術與知識的門檻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打破。
當工具變得足夠強大,我們真正的競爭力將不再只是「會寫程式」這件事;
我們必須問自己:「當人人都能產出程式碼,我的價值何在?我能帶來什麼獨特的 insight、判斷、系統思維,或對人的理解?」
正如 NVIDIA CEO 黃仁勳所說:
「我們的目標是創造讓所有人都能用自然語言寫程式的技術。現在,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程式設計師,這就是人工智慧的奇蹟。技術的鴻溝,第一次被完全消除了。」
"It is our job to create Computing technology such that nobody has to program and that the programming language is human, everybody in the world is now a programmer, this is the mirac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we have closed the Gap the technology divide has been completely closed."
聽到這句話的時候,心情非常矛盾;既擔心自己被取代,又覺得非常浪漫。
或許,工程師不會被取代,但角色一定會轉型。
過去,我們是職人,是工匠;
未來,我們可能是設計師,是架構師,是橋梁,是思考策略者。
在這個快速變遷 AI 時代,
我們不只改變了寫程式的方式,也重新改寫了自身角色的定義和未來。
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
Technews.tw - Tech job seekers without AI skills face a new reality
The Wall Street Journal - How AI tools are reshaping the coding workforce
A Conversation with the Founder of NVIDIA: Who Will Shape the Future of AI?
黃仁勳這場演講,很觸動身為軟體工程師的我,如果有時間,強烈推薦聆聽 : )
(18:30 開始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